北京的古桥 | 金鳌玉蝀桥:京城内最大古石桥
北京的古桥
历史上北京的桥梁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形式多样,别具风采。可以说,北京的古桥是人类建筑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宝藏之一。“北京的古桥”栏目将展现北京古桥的历史与文化,并向公众介绍北京古桥保护的工作进展与成果,从而唤起更多人对北京古桥文化的热爱与传承。
从北京的西四往东
有一段古老的街叫文津街
文津街东头坐落着一座
北京市区内最大的古石桥
人们漫步于此
可南观中南海的美景,
北赏琼华岛的秀色
而我与琼华岛白塔
在水波中相映成趣
你大概已经猜到
我就是北海大桥
也是中南海与北海的分界桥
1
从金鳌玉蝀桥到北海大桥
林徽因在《我们的首都》一文中,提到:
初次走过横亘在北海和中海之间的金鳌玉蝀桥的时候,望见隔水的景物,真像一幅画面,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。耸立在水心的琼华岛,山巅白塔,林间楼台,受晨光或夕阳的渲染,景象非凡特殊,湖岸石桥上的游人或水面小船,处处也都像在画中。
”北海大桥
(图片来源:京报网 杨盼 / 绘)
林徽因所说的金鳌玉蝀桥,名称源于明代。
桥东西两端各建有一座木牌楼,桥西牌楼上书写“金鳌”二字,桥东牌楼书写“玉蝀”二字。
“金鳌”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所载东海有巨鳌驮载着仙岛漂浮于水面的典故,暗示琼华岛、团城和瀛台都是仙岛。
“玉蝀”出自《诗经·蝃蝀》“蝃蝀在东,莫之敢指”诗句,“蝃蝀”读音为“帝冻”,意为彩虹,玉蝀是形容此桥像是玉石砌成的彩虹。
1870年,金鳌玉蝀桥西“金鳌”牌楼西侧,除去桥面还都是土路
(图片来源:网络)
1876年,金鳌玉蝀桥的“金鳌”牌楼西侧向东拍摄
(图片来源:【英】托马斯·查尔德 Thomas Child / 摄)
“金鳌”“玉蝀”牌楼石匾额
(图片来源:网络)
清朝灭亡后,因缺乏维修经费,两端的木牌楼糟朽严重。
1933年维修大桥时,将木牌楼改为钢筋水泥支柱。
牌楼改造成水泥柱,去除了戗柱
(图片来源:网络)
新中国成立后,拆除了牌楼,展宽了桥体,铺设柏油桥面,改造了周围环境。
同时,我的桥名改称北海大桥。
2
浩瀚水面上的一条玉带
我横跨于太液池的中部位置,在一片浩瀚的水面上。
周围是绿荫环抱、亭台楼阁、琼岛玉宇。
1930年前后,俯瞰三海,由琼华岛白塔南望,金鳌玉蝀桥横臥太液池上。
(图片来源:网络)
桥梁长度按照水面宽度设定。
也许是为了对全景比较美观,又可能是为了追求“九”这个数字,我的桥洞被定为九孔。
于是不得不把桥墩的厚度格外加大,以致形成了墩厚大于跨径、每个石拱券顶都有一螭状吸水兽头的独有建筑造型。
桥两侧原是汉白玉石栏,方望柱有莲瓣方柱头,栏板为宝瓶雕饰,下部内外雕有海棠池图案。1974年后改石柱为铁栅栏护栏。
清乾隆年间大修桥梁后,桥梁中孔拱券南北两侧都有皇帝御笔题写的匾联。
南面石刻上联为:“玉宇琼楼天上下”
下联为:“方壶圆峤水中央”
横额:“银潢作界”
北侧上联为:“绣縠闻开环月珥”
下联为:“锦澜漪皱焕霞标”
横额:“紫海洄澜”
1901年,金鰲玉蝀桥,东桥头为“玉蝀”牌楼,西桥头为“金鰲”牌楼。桥右(北)侧是北海,桥左(南)侧是中海,可见桥西南侧的老北堂(蚕池口教堂)。
(图片来源:八国联军相册)
在碧水蓝天和四周黄、绿色琉璃屋顶的映衬下,我更加显得洁白无瑕。
清代诗人张廷路的《晓过玉蝀桥》曰:
百尺长虹卧碧波,菰蒲两岸晓烟多。
水风吹绿不知暑,日日藕花香里过。
”1901年,金鳌玉蝀桥北边向东南拍摄
(图片来源:【德】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/ 摄)
3
古老团城的去留
清人得硕亭曾经写了这首《团城》诗:
团城西行一望遥,逢瀛仙境水迢迢。
莲花北海通南海,且上金鳌玉蝀桥。
”20世纪50年代,随着城市生活的繁荣,这里的交通日益拥挤,我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,成为从东四至西四道路上的瓶颈。
1954年,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,把我向北或向南拓宽,由于桥建于团城承光殿的前面,因此这个决定直接影响古老团城的去留。
俯瞰西苑三海、金鳌玉蝀桥、团城
(图片来源:【德】赫逹·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/ 摄)
有人建议拆除团城,把路面拉直,另建新桥。
当要“拆除团城”的消息传到文化部下属的文物局后,顿时引起大哗,当时的文物局局长是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,他立刻请来了梁思成、范文澜、翦伯赞等几位专家学者进行会商,并给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。
周总理在文物专家的陪同下,实地考察后说:“团城的一砖一瓦一树一石都不能动!把桥面向中南海方向扩展,只需把‘金鳌’‘玉蝀’两座牌楼拆掉就可以了……”
1940年,航拍团城
(图片来源:网络)
这样既可以利用旧石桥加以扩建,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,降低坡度,展宽桥的南侧,并沿南北两边桥栏增建人行道,在解决东西往来交通的同时,又为过往游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湖上风光的观赏点。
东西两端的牌楼虽然拆除了,但是整座石桥固有的基本点,以及我的艺术造型都被保留下来,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,给人以更加舒展、更加壮观的感觉。
1955年,北海大桥牌楼拆除,桥面展宽
(图片来源:网络)
改造后的我,既有“金鳌玉蝀桥”的建筑风格,又把桥面拓宽到34米,桥身加长到220米。
桥身原来的九孔桥洞,中间一孔保留用来通水流,其余八孔封堵装饰。
为安全又把石栏板改成2米多高的铁栏杆。
如今的北海大桥
(图片来源:网络)
如今站在桥上,
环顾北海和中海,
碧绿澄澈的湖水无限辽阔,
燕京八景之一“太液秋风”的景色依旧,
夕阳下的白塔依然静谧……
图片来源:(清)张若澄 《太液秋风》 绢本
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,仅作文化交流;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参考资料
[1]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. 桥塔[M].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,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,2014.
[2] 梁欣立. 北京古桥[M].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2007.
[3] 周总理一句话救了团城,今天的北海大桥怎么形成……[OL]. 北京日报▪旧京图说, 2018-10-18.
推荐阅读
北京的古桥 | 永安桥:开启北海公园的钥匙
北京的古桥 | 丹陛桥:一座步步高升的通天大道
北京的古桥 | 琉璃河大桥:房山第一大桥
北京的古桥 | 运河之畔,再“见”永通桥
北京的古桥 | 卢沟桥:屹立八百年,古桥亦风景
北京的古桥 | 万宁桥:矗立于中轴线上的石拱桥
北京的古桥 | 北京古桥发展史
您与京城,一“码”之隔!
”关注“北京印迹”平台
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
“北京印迹”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,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,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,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。
“北京印迹”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,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、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。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,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、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,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,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“北京印迹”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,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、热爱北京、保护北京、发展北京,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!